首页    特色活动    企业文化    老舍新闻    预定示意图    联系我们    在线订票    订单查询


 
















 

 

老舍新闻

老舍茶馆

盖碗茶取代了大碗茶,竹椅顶替了北京长凳,若北京的老裕泰茶馆“开”去四川,《茶馆》是否依旧是老舍笔下的《茶馆》?11月20日,由李六乙执导、集结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打造的方言版话剧《茶馆》将亮相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在文化广场上演。

有人将北京人艺的《茶馆》比作摩挲出岁月包浆的美玉,自有难以描摹的温润光泽。确实,《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不仅因为是老舍先生创作的经典剧本,还因为是焦菊隐先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版本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走出去”的话剧作品,为中国话剧赢得世界声誉。

但正如导演李六乙反思的那样,如今《茶馆》被搬上舞台重新排演的次数少之又少。“60年来除了北京人艺,全国其他话剧院没有以其他形式重演过这部经典。”为四川人艺排《茶馆》,李六乙没有打“安全牌”照搬北京人艺的版本,在他看来:“《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照搬是或许安全和保险,但缺少挑战及创造性的转换和提升。继承,更需要创造和发展,需要同当代人的审美和戏剧观念结合,甚至是超越现代人的观念。”他强调:“经典剧作应该活在每个时代的舞台上,而不是尘封在书架上。”

川话版话剧《茶馆》完整保留了老舍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北京老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切入点,讲述了戊戌变法以来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民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川话版话剧《茶馆》的舞台上,京味却被巧妙地转化为川味。老裕泰大茶馆的大碗茶变成了盖碗茶,北京小吃“烂肉面”变成了“臊子面”,茶馆内来来往往众多人物中,也不乏袍哥、舒耳郎等四川面孔。作为该剧最大的特色,川话版话剧《茶馆》使用四川方言对白,此起彼伏的成都话、乐山话、自贡话展现浓浓巴蜀风情。

川话版《茶馆》此前到北京演出,获得了北京人艺的演员和专家的肯定。在北京人艺《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濮存昕点赞道:“川话版《茶馆》是一部超出任何人想象的作品。格局很大,希望他们坚持这种样式、风格,我为他们的大胆、勇气以及演员所焕发的光彩而由衷高兴。”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则评价:“川话版《茶馆》打破一种不正常、习惯性的理念!为中国话剧打开了一扇门窗!经典绝不应成为固定模式。”


如何面对经典?这是摆在传承道路上的一个难题。抱有敬畏之心是否意味着不可改动一处地“照搬”?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会不会又“转”了风格、“串”了味道?去年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茶馆》剧本问世60周年,李六乙不无遗憾地感叹:“60年来,除了北京人艺,放眼全国居然没有一个话剧院以其他形式重演过这部经典。”

中国人尊重传统,不论是老早的梨园或是现今的戏剧圈,经典改编有着极大风险,更何况有北京人艺这么一座高峰存在。“照搬”演不过老戏骨,就是台词都不正;创新又恐误了老舍名著,白耽误工夫还要落埋怨,难怪各家不无默契绕道而行。然而,经典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延续其血脉,“回避”只能让好作品逐渐被遗忘。

其实,“照搬”也未必能留存其“原味”,人艺老演员杨立新就说:“现在哪怕是北京人艺新进的青年演员,都说不出《茶馆》里的北京味儿了,很多都不是土生土长北京人,模仿只能形似难以神似,更莫要说那种气质和韵味。”

所以,剩下唯有创新性继承一条路。必须要为川话版《茶馆》的尝试颁发一枚勇气奖章,那是李六乙“不拘一格”的魄力,同时也要为人艺表演艺术家们表示认同和鼓励,《茶馆》“移植”巴蜀土壤,作为原版守护者,若无胸怀很难说出中肯的评价。是有了他们的肯定和“盖戳”,这才免了川味《茶馆》深陷争议的漩涡,而他们的态度也将鼓励更多院团有勇气重塑经典。

《哈姆雷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因为有着不下数百个版本,得益于人们对经典“尊重而不守旧”的态度,而《茶馆》要活跃在一百年后的舞台,或许也需要一代代话剧人接力创造。经典传承,需要情怀和魄力。朱渊
 

发布日期:2018/11/4  本文被浏览了1330次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0829-11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502号

老舍茶馆(http://www.laoshehouse.com/) 

备案号: 京ICP备14062245号-1

老舍茶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3号楼

友情链接:北展剧场  梨园剧场 朝阳剧场